Becoming Jane(下):螢幕前後–簡•奧斯汀

《Becoming Jane》並非是人物傳記式電影,它以愛情爲主綫,只擷取了簡和湯姆•勒夫洛伊德有交集的那一段。電影中的簡不光在貧困中仍具只願為愛情不願為金錢結婚的 意志,更難得是當愛情就在她手中,她仍能很理智的意識到“如果愛情會毀了你的家庭那愛情也會毀了它自己。”——湯姆是他們一整個家庭的支柱,如果和他私 奔,湯姆身敗名裂,他的整個家庭都會受到牽連。情節是虛構的,正因爲是虛構,編劇和導演選擇這樣一個角度,意義是積極的。

根據奧斯丁留下 的書信日記等看來,早年她的確愛上了前來造訪的鄰居的侄子湯姆•勒夫洛伊德,喜歡《湯姆•鐘斯》的湯姆•勒夫洛伊德常常穿湯姆•鐘斯喜歡的墨綠色外套。兩 人的感情被各自家人看在眼裡,但大家都知道他們雙方都拮据,無法結婚(湯姆依靠愛爾蘭的叔叔賙濟生活與學費),因此湯姆很快被送回愛爾蘭,之後再造訪南漢 普郡的時候,家人也儘量避免他與奧斯丁見面。在那之後,奧斯丁再也沒有見過他。湯姆•勒夫洛伊德後來成為愛爾蘭著名的大法官,他給自己的第一個女兒取名叫 簡,而簡在二十七歲最後一次拒絕了別人求婚,此後終生未嫁。她留下了十幾部小說,其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《傲慢與偏見》、《理智與情感》,它們數次被搬上 大螢幕,也讓那些頗具才華的編劇和演員因此而聞名遐邇。

“我的主人翁會在遇到一些小麻煩之後,得到他們想得到的。”電影 《Becoming Jane》中奧斯丁回答衛斯禮先生的這一句,我覺得可以算是對奧斯丁小說情節比較經典的概括:真摯誠懇的主人翁,不論性格聰明、溫順、理智或是情緒化,最 終能獲得真正的愛情﹔那些愚蠢的、勢利的、工於心計的或者放蕩不羈的,湊到一起,得到他們相應的歸宿。

看奧斯丁的小說,特別是《理智與情感》(她出版的第一篇小說)的中文版,不免覺得其中的描述冗長而乏味,脫不開一個鄉村女子狹隘的視角,文中甚至頗有些瑣碎的八卦片斷。看了《Becoming Jane》之後,我開始關注作者本身的生平。也改變了對奧斯丁的看法。

就文字來說,如果真正讀奧斯丁的原文,你會發現她擅用長句,複雜卻很有韻味,當然翻譯過後這些英文本身的美感自然就消失了,反而由於中英文語法的迥異顯得冗長、囉嗦。當然文字還只是表面。

奧 斯丁所處的時代仍保持著英國最傳統的風俗。貴族、紳士、淑女、社交、鄉村舞蹈、男子需要財富才能結婚、大齡未嫁的女子會成為人們茶餘的談資,私奔、失貞是 最傷風敗俗的行為,不管是自己,整個家庭都會因此受到牽連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奧斯丁以她女性獨有的細膩筆觸還原了傳統英國鄉村的原貌,當時的價值觀、道 德理念、社交情景等等,比史書更生動,比教條更鮮活,讓世界各地喜歡她小說的人看到曾經有這樣一個時代,男子禮貌謙讓、尊重愛護女性﹔女子則優雅大方,用 音樂與繪畫陶冶情操,以端莊文淑的舉止贏得男子的尊重。我想這並非奧斯丁本意,因為她無法預見兩百多年後,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體系會發生甚麽樣的變化。

最 讓我覺得難得是,她是一個不自私的作家:從她的小說中,能看到奧斯丁自己是嚮往真正的愛情的,而且非常鄙視那些以財富作為婚姻籌碼的人,這種觀點在當時的 環境下只能是“觀點”。她終生未嫁,家境日趨拮据,寄住在兄長家裏,這一切沒有讓她怨天尤人,或者把文字作為她排遣的工具,而是在作品中持之以恆的推崇 善,表現人性之美。是的,在那些男主人翁的身上,你可以看到正直、誠實、守信、不求回報的品質,甚至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清高,而女主人翁身上除了坦率、真 摯、單純,你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,聰明、愛讀書、喜歡散步,你也可以看到她對愛情和童話般幸福生活的嚮往,可是你看不到她的憂傷,那些偶爾劃過的陰雲,不 過是幸福來臨前的小小挫折,或是一些成長的代價,讓主人翁認識到,善良與真誠是持久而永恆的,有些熾熱愛情雖然華美,但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為作依託,那 也不過是短暫的幻影——簡用她一生的寂寞為代價,留給後人感性上幸福而單純的童話,理性上傳統與道德的範本——說“澤被後世”恐不為過吧。

因爲這些原因,儘管從文學造詣來説,我不認爲她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,但我欣賞她,更尊重她。

中 國古人說:“文以載道”,就是說寫東西不是目地,承載道德價值的文字才有意義。現在充斥的網路小說,難免落入對生活中想得而不得的宣洩,有些甚至故弄玄虛 非讓人看不懂不可,也有的為讓人印象深刻而刻意營造悲劇 。在我看來,真正的佳作,是讓人能懂的,讓人從中能感知美好的,啟迪人的善念的。

文章是如此,繪畫、音樂、電影也是這樣。
神洲电影制片厂 http://www.shenzhoufilm.com/sz/gb/2008/06/23/a196.html 2008-6-23 23:03